服务中断或故障,赔偿责任界定?
1. 合同约定:首先,服务中断或故障的赔偿责任应基于双方签订的服务合同。合同中通常会明确规定服务标准、保障措施、违约责任等条款。如服务提供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稳定、连续的服务,导致服务中断或故障,且该中断或故障未被免责条款覆盖,服务提供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2. 过错原则:在无明确合同约定或合同约定不明的情况下,适用过错原则。即服务提供方因自身过错(如疏忽管理、设备故障、技术缺陷等)导致服务中断或故障,且用户因此遭受损失的,服务提供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3. 公平原则:对于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第三方攻击等)导致的服务中断或故障,根据《民法典》第590条,服务提供方可免除责任。但基于公平原则,服务提供方仍可能需要对用户进行适当补偿,特别是在其未尽到合理预防及补救义务的情况下。
4. 实际损失计算:赔偿金额应以用户的实际损失为限,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如因服务中断导致的营业损失、额外支出等)和合理可预见的间接经济损失。用户需举证证明损失的存在及其与服务中断或故障的因果关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违约责任)、第五百九十条(不可抗力)、第六百一十三条(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补救措施)等条款,规定了合同违约责任、不可抗力的处理以及服务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经营者义务)和第四十条(消费者因商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强调了经营者应保证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否则应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3. 《电信条例》:第三十一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持续提供服务)和第七十四条(违反服务持续性规定的法律责任),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服务中断或故障赔偿责任进行了特别规定。
网络谣言侵犯他人权益时,如何寻求法律救济?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未经证实或被恶意歪曲的信息,通过社交平台、论坛、微博、微信等渠道迅速传播,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声誉等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当网络谣言侵犯他人权益时,受害者可以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寻求以下几种法律救济途径:
1.民事诉讼: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对于因网络谣言导致的名誉损害,受害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承担侵权责任。具体诉求可能包括要求删除相关谣言信息、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因谣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2.刑事报案:若网络谣言情节严重,达到刑法规定的犯罪标准,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追究造谣者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编造并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构成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此外,《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专门针对在网络等公共场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
3.行政投诉:受害者还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商、相关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或者网信办等机构投诉,要求其采取措施制止谣言传播。根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并保存有关记录。
4.申请诉前禁令:在紧急情况下,如谣言持续传播可能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害,受害者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行为保全(即诉前禁令),要求立即停止谣言的传播。
5.网络维权:在一些大型网络平台上,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设有用户举报机制。受害者可按照平台规则,提交相关证据材料,申请对谣言内容进行处理,平台经核实后,有权对违规账号进行警告、限制功能、封禁等处罚。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4.《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的信息。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何种用户内容,服务商需负责?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服务商”)对其平台上的用户内容承担何种责任,主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制。服务商对用户内容的责任范围和程度取决于以下几点:
1. 主动审查义务:服务商一般没有对用户上传内容进行全面、主动审查的义务。这是因为法律法规通常尊重并保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自由与效率,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创新受阻当收到权利人或国家机关依法发出的通知或要求时,服务商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如删除、屏蔽违法或侵权内容。
2. 明知或应知:服务商对其平台上明显违法或侵权的用户内容负有法律责任,具体表现为“明知”或“应知”两种情况。如果服务商实际知道用户发布的内容违法或侵犯他人权益,但未采取必要措施,或者在接到投诉、举报后仍不处理,将被视为“明知”。对于“应知”,则是指根据相关事实和情况,服务商理应意识到该内容存在问题,却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这两种情况下,服务商都可能因未及时制止违法行为而承担责任。
3. “避风港”原则:我国法律借鉴了国际通行的“避风港”原则,为服务商提供了一定的抗辩空间。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服务商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免于承担赔偿责任:(1)不具备主观过错;(2)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了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3)在接到权利人有效通知后,及时采取删除、屏蔽等必要措施。同样,《电子商务法》也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只有在明知或应知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存在侵权行为时,才需承担相应责任。
4. 用户协议与管理规则:服务商通过制定并公示用户协议、社区准则、内容政策等,可以设定用户发布内容的行为规范和违规处理机制。用户在注册使用服务时,应同意并遵守这些规则。若用户违反规则发布违法或侵权内容,服务商有权依据协议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身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八条: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第三十八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3.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第二十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明确标示该信息存储空间是为服务对象所提供,并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网络地址;
(二)未改变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三)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
(四)未从服务对象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五)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服务商需负责的用户内容主要包括明显违法或侵权的信息,且服务商对此“明知”或“应知”,或者在接到相关通知后未及时采取措施。同时,服务商应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制定并执行有效的用户协议与管理规则,以降低平台上的违法及侵权风险。在符合“避风港”原则的情况下,服务商可免于承担赔偿责任。
服务中断或故障的赔偿责任界定,需结合具体合同约定、过错情况、公平原则以及实际损失等因素综合判断。服务提供方应确保服务质量和稳定性,及时履行告知、修复等义务,以降低赔偿风险。用户在遭遇服务中断或故障造成损失时,应保留相关证据,依法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建议双方积极协商,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以实现公正、合理的责任划分与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