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父母断绝关系后需要赡养吗
在中国,法律是不支持自然血亲关系断绝的。即便子女因与父母在情感或生活方式上有分歧而选择“断绝关系”,赡养义务依旧存在。
赡养父母乃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此义务基于血缘关系和家庭伦理而产生。不管父母是否有过错,也不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怎样,当父母年老、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都有责任给予他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以及精神上的慰藉。
倘若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父母可通过法律途径让子女支付赡养费等。因此,即便子女在形式上有“断绝关系”的举动,赡养义务依然不可免除。
二、跟父母断绝关系在法律上有效吗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血缘形成的,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断绝。这种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法律上不承认此类断绝关系的声明或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法定义务不会因所谓的“断绝关系”而消除。
不过,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法解除。当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但这与自然血亲的断绝有着本质区别,需严格按照《民法典》中关于收养关系解除的规定和程序来操作。所以,一般意义上跟父母断绝关系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三、断绝关系后拒绝赡养会面临法律后果
在我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基于血缘等自然事实形成的,无法通过法律程序断绝。子女对父母有法定赡养义务,这是法律强制规定,不能因任何私下约定而免除。
若子女拒绝赡养父母,父母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子女给付赡养费、提供生活照料等。情节严重的,比如拒绝赡养导致父母生活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等恶劣情形,子女可能涉嫌遗弃罪,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所以,子女拒绝赡养父母不仅违背道德,还将面临法律制裁。
当探讨跟父母断绝关系后是否需要赡养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些紧密相关的要点值得关注。即便在法律上,断绝亲子关系通常不被认可,赡养义务依旧存在,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情况复杂。比如在判定赡养费用标准时,会综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而且,若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父母有权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要是你对跟父母断绝关系后赡养义务的具体范围、赡养费用如何确定等方面存在疑问,欢迎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