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他人外观专利权的刑事责任有哪些?
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未明确规定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本身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但是,根据《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专利行政部门可以请求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至二百二十条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定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向“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款,但若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的行为同时构成假冒注册商标、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等犯罪行为时,行为人将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对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请求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至二百二十条:涉及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等相关条款,这些条款在特定情况下可适用于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且涉及假冒商标等违法行为的情形。
外观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什么?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赔偿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定。在具体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
1. 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包括因侵权行为导致的专利权人产品销售量减少的利润损失,以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如调查取证费、律师费等)。
2. 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即侵权人通过实施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
3. 法定赔偿:若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违法所得难以确定,则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因素,在法定赔偿额范围内酌情确定,现行专利法规定的法定赔偿额上限为500万元人民币。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20修正)第二十条也对上述赔偿计算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赔偿的具体数额需根据个案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由法院裁量决定。
对于恶意侵犯外观专利的行为有何特殊法律责任?
外观设计专利权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保护的知识产权之一。对于恶意侵犯外观设计专利的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1. 民事责任:根据《专利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有权请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为之,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判决侵权人支付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赔偿金。
2. 行政责任:根据《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行为,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3.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假冒专利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刑法中并未直接针对“恶意”做出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如果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的行为性质恶劣,如明知故犯、多次侵权等,可能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从而面临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第六十五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
尽管我国刑法中并未设立专门针对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刑事责任条款,但如果侵犯行为伴随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例如假冒注册商标或销售假冒商品等,行为人依然可能受到刑事追责。建议权利人在遭受外观设计专利权被侵犯时,应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通过民事诉讼或联合相关行政机关进行查处,以充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公众也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并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触及法律红线。